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經典範例

  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使用實際的影片作為範例,講解原則的使用。

  共分為「搶奪定義」「拆解推論」「權衡價值(利弊)」三個部份,幾乎含括了比賽所有重要的概念(此外我認為很重要的,還有判準(測量)和類比(樣本)這兩個概念,但是前者往往包含在定義的爭論中,難以明確劃分;後者則是可以與其它概念混合使用,較難單獨討論)




  首先是「搶奪定義」,此處使用的影片是林正疆學長的「知易行難」結辯。

  在這場比賽中,正方把「知」的定義擴大,主張智識上的理解只是知道,只有能在行為中實踐才是真知,因此是知難行易。

  在影片中,正疆學長使用了以下的策略回應:

  重述對方的定義,並且援引大量的「經驗證據」指出其中的缺失;

  接著論述己方的定義,以及藉此延伸出的:做而言不如起而行的「價值」



  接著是「拆解論證」,此處使用的影片是袁丁學長「以成敗論英雄是不可取的」的駁論。

  不過影片剛開始,他還先花了一段時間,論述部分可取不等於全不可取,這裡在爭的是「可取」的定義。而有別於正疆學長使用「經驗證據」,袁丁學長使用的是「類比」指出正方定義的缺失。

  接著他透過充要條件必要條件兩個方面,對「成功→英雄」的邏輯進行拆解,也就是舉出具體的反例:成功了也不是英雄以及失敗仍然是英雄。

  最後他所說的第三個層面,其實是綜合前面兩者,然後帶出自己的論述,因此與其說是對正方邏輯的拆解,更貼切的是論述己方的立場:英雄氣概超出成敗。



  最後討論的是「權衡價值(利弊)」,使用的影片是黃執中學長「逆境更有利於成長」的結辯。

  這場比賽中,正方認為順遂的環境可以提供孩子更多的幫助,因此有利於我們的成長,這是用客觀第三者的角度,從結果面考察孩子的成就的判斷。

  而在總結的時候,執中學長採用的是小孩子主觀的角度,並且抽換了成長的定義,藉此找出對方所說的「成長」的前提,並且提出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成長」,藉此化解正方的利益(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