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高雄市持續發展輕軌捷運大眾運輸系統利大於弊



2014CDPA辯論示範賽 高雄場

正方:王彥渤、梁靧
反方:溫朗東、陳春男


--

這場比賽,戰場非常簡單,只有兩個:

1.有沒有人要用輕軌?
2.有沒有更好的方案?

正方的論點分成兩個層次,小的是解決實際的交通問題,大的是擘劃城市再造的願景。不過在比賽前階段,由於反方攻勢猛烈以及時間不足的問題,正方大部分的時間都聚焦在前者,而沒有多少著墨後者。

反方的策略是把正方的利益全部歸結到「前提是有人用」質疑正方的解決力,並且透過資料舉證,以及描述高雄的特色和輕軌的「不便利」說明輕軌使用率低的問題。再從需要性和可不可能有其它弊害等層面進行質疑,最後透過電動機車、公車等「替代方案」質疑發展輕軌的必要性。

直到比賽後段,正方才把重心從第一個層次轉移到第二個層次,主張反方質疑的「不便利」並不是個弊害(或者說「便利」不是利益)許多城市反而是主動縮減道路、限制自用車使用,透過「不便利」達到城市的再造。

如此一來,正方可以承認輕軌帶來的「不便利」搭配政府法規,論證輕軌「會有人用」,同時即便反方論證「替代方案」在前面層次效果比輕軌更好,正方仍然可以在第二個層次說明輕軌的優勢。

換句話說,這場比賽最後的論點判斷,就會落在「是否願意相信正方的願景」之上。

--然而這個判斷已經隱含了「前階段攻防是正方落於下風」的結論。

下面是針對比賽過程進行的更詳細的整理(由於不是逐字稿,因此仍然難免受到我的主觀判斷影響,最後的判斷還是請各位看過影片再行判斷才好)


--

〈第一部份〉

正方申論時提出了輕軌的三個利益,分別是:

1.空氣污染
2.交通事故
3.文化意象

不過第三點由於時間不足,沒有完整說明。

反方上台質詢,第一個問題就是「您方有沒有在您方申論裡面比較它的弊在哪裡?

正方承認沒有陳述弊害,反方接著確認正方的論點有四個:

1.減少空氣汙染
2.減少交通事故
3.減少車流量
4.提供老人搭乘

正方提醒還有文化意象的部分,接著反方做出小結:「利益前提是人們願意搭乘」之後進入資料的拆解,首先質疑正方資料的「使用率假設」,其次是提出「捷運無助於減少碳排放」的實證資料,最後再提出捷運局低估了輕軌的碳排放量的資料。


--

反方申論承接反方質詢的小結,指出大眾使用率只有3%,接著從「氣候」、「產業」、「地標」以及「成本」四個層面說明為什麼高雄市民不選擇搭乘捷運。

(順便再用高雄人通勤時間遠低於正方減少的時間,揶揄正方如何讓交通時間變成負值)

接著反方指出高雄並沒有交通擁塞的問題,輕軌的行進速度低於尖峰行車速度,甚至質疑輕軌反而造成道路縮減加劇交通擁塞的問題。

最後反方再次用「使用率」來質疑正方無法改善空汙,並且提出電動機車的替代方案。

正方質詢,提出資料回應捷運對減少通勤時間的幫助,但是反方質疑資料假設有問題。接著討論使用率問題,正方資料顯示使用率並不是反方說的3%而是6%,反方認為這麼點數字的差異不重要,於是雙方進入「能否借鏡台北」的討論。

正方主張台北捷運只有木柵線的時候,使用率也很低。反方順勢回應,現在的高雄就是只有木柵線的台北,註定是虧損的,台北的捷運是淡水線和板南線的成功。

正方接著提出台北市提升使用率的配套措施,共有四個:

1.調整公車路線
2.機車退出騎樓
3.提供轉乘優惠
4.刪減停車位

反方回應這是逼大家搭乘,然後質詢時間結束。


--

正方第二次申論,首先拆解電動機車做為替代方案的可行性,共有兩大缺點:

1.騎不快
2.騎不遠

其次回應「使用率低」的問題,質疑題目討論的是要不要「持續發展」,因此反方不能只討論現況路線問題導致使用率低的狀況,然後回到質詢時提出的「借鏡台北」的態度,認為當初台北捷運只有木柵線也很少人搭乘,但是因為沒有放棄發展最後獲得成功。

接著正方處理兩個小點,分別是公車使用率能不能算數,以及輕軌速度慢的問題。前者是「公車將會直接被捷運取代」後者則是「輕軌不用等紅燈」。

最後正方主張反方不應該把「便利」看做最重要的利益,因為如果要推動城市再造,就不能再把「便利」視為利益,也無法達到:「台北市形成大眾運輸交通網路的榮景」

反方質詢直接進入「使用率低」的關鍵戰場,質疑正方要討論「持續發展」卻忽視了建置成本,並且提出資料指出高雄市3.7年後就會破產。

正方質疑資料沒說清楚是從哪年開始算。

反方換個問法,詢問「如果達到同樣效果,要不要省一點錢?」

正方質疑「什麼是同樣效果?對誰?」

反方又換個問法,詢問正方預設的客群,正方回答:

1.老人客群
2.多點商場

反方質疑老人要搭捷運去哪裡,並且一個地點一個地點詢問。接著回去詢問建置成本,質疑正方到底要花多少錢蓋多少條線。然後再回到地點,詢問現況的路線規劃到底能去哪裡。

正方回應現在的規劃是「大學路線」舉出資料目前路線有七所大學連結。

反方質疑資料說的都是公車,不是輕軌。然後質詢時間結束。


--

反方申論質疑正方是賭徒心態,認為「現況是弊大於利」而正方又沒有辦法論正「未來勢利大於弊」,接著進入電動機車這個替代方案的討論,提出澎湖的成功案例佐證,已經達到八成使用率,此外最新的技術已經改善了正方說的「騎不快」和「騎不遠」的問題。

充電問題也因為充電的便利性,和技術改進而不會有正方說的問題

討論完替代方案,反方最後回到「使用率」的問題,重申高雄不適合大眾運輸系統的態度。

正方提出經建會希望未來都市要採用「大眾運輸模式」的裁示,質疑反方是不是要拋棄這個裁示。確認反方態度後,質疑不再發展捷運是不是要繼續虧損?

反方回應公車可以弭平虧損,正方質疑「所以雙方都不會虧損對不對?」

反方回應這個利益是公車的利益,認為「如果沒有捷運,公車會更好。」

接著正方回到「借鏡台北」的戰場,重申當初木柵線也是虧損,反方也維持同樣的攻防,主張台北捷運的成功是後續淡水線和板南線的成功。


--

〈第二部份〉

正方申論和反方申論相同,首先處理電動機車的可行性,比較「改變民眾習慣」的成本,認為電動機車要設大量的充電站,但是大眾運輸只要改變法規即可,成本較低。

其次正方處理「使用率低」的戰場,提出捷運局的預估和老年人口成長的推論。

最後提出駁二特區的案例,說明之前因為時間因素沒有論述的「文化意象」的利益。

反方質詢開頭就是「老問題,您方的捷運到底預期有多少人會搭?」

正方維持「持續發展」的態度,反方接著逼問更加明確的預估。

反方於是帶到電動機車的戰場,詢問正方那麼反方是不是也可以說預期未來會更好。然後提出資料指出充電站要五百萬,總共只要十五億就可以多於加油站的數量,並且和輕軌的一百六十億進行比較。

這時候質詢時間到。


--

反方申論質疑正方只是迷信「大眾運輸模式」卻沒有進行實際的利弊比較。

接著反方處理「交通流量」的戰場,重申高雄的問題不是塞車,而是人口流失和少子化,未來更不可能塞車,而輕軌造成的道路縮減正方卻從不回應。

然後處理「環保問題」,處理的方式分別是首倫質詢提出的「捷運無助於減少碳排放」資料,以及電動機車的替代方案。

最後是「老人搭乘」的問題,順著公車優於捷運以及電動機車更環保的概念,反方明確主張使用電動公車才是更好的方案。

正方質詢討論「交通事故」的現況問題,反方質疑這是新論點,然後回應高雄交通事故主要來自酒駕,並且質疑輕軌也有傷亡疑慮。

質詢最後,由於正方認為輕軌行駛速度不快,因此雙方開始了一段關於「觀光」的討論,最後時間在正方向反方索要環保公車的資料時結束。


--

正方申論首先釐清兩個觀念::

1.反方也要捷運
2.比較應該是「公車捷運輕軌/公車」而非「捷運輕軌/公車」

其次正方處理「使用率」的戰場,提出論文以及經濟日報預估,重申「借鏡台北」的態度並且提出左營和新加坡的案例做為佐證。

最後正方重申「不應該把便利當利益」的態度,主張在城市翻轉、再造後到路減縮等問題都不是問題,而只有城市翻轉,連結高雄、屏東,形成城市網路,商業才能發展,高雄才能解決人口外移的問題。

反方質詢的問題是「所有捷運輕軌的好處,有哪個是電動公車做不到的?」

正方回應這要看路線設計,反方質疑電動公車的路線更機動。正方進一步回應兩者可以共存,於是雙方進入成本討論,最後停在高雄3.7年就要破產的資料。

反方接著進入輕軌如何帶動商業發展的問題,雙方又進入哪個地點怎麼到達的討論。

正方回應這要看規劃,反方追問要等多久,然後質詢時間結束。



--

反方申論承接質詢,質疑輕軌的利益都是公車可以達到的,並且再次譴責正方的賭徒心態,沒有證明任何可預見的利益。

接著反方處理「交通事故」的問題,處理的方式和回應正方質詢時相同,重申高雄的交通事故主要來自酒駕,以及輕軌也有交通事故的疑慮。

最後討論輕軌的便利性,同樣是站點的設置和行駛速度兩個部份進行質疑。

正方質詢確認反方態度到底是:

1.路線不好
2.輕軌不好

反方認為都不好,因為輕軌成本最高。正方於是質疑反方有沒有高雄無法建設輕軌的資料,反方回應要看正方到底要蓋多少條輕軌,並且回應公車效果更好。


--

〈第三部份〉

反方結辯首先質疑正方論證的缺失,一方面質疑反方舉不出資料政府經費不足,一方面在回應反方輕軌到底有沒有用的質疑時,卻只是強調多蓋幾條線就有用了,至於要怎麼蓋要花多少錢政府會評估。

接著反方開始抨擊這種「計劃式經濟」的思維是註定失敗的,重申高雄市民的真正需求。

最後再次處理正方的利益,同樣「使用率低」和「電動機車」的替代方案質疑正方解決空污的解決力;不過在處理「帶動商業發展」的部份卻用了「財團圈地」的新說法進行回應。


--

正方結辯從個人經驗出發,比較高雄和台北的捷運搭乘狀況,承認現況不足,但是提出高雄市兩個發展的潛力:

1.環狀輕軌
2.腳踏車道

接著提出北京、杜拜等城市限制自用車使用,縮減道路對城市再造的幫助。重申「便利」不是利益,反而會阻礙城市的發展。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