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辯論的基本套路(下)

  在這系列的最後,我想從老子在《道德經》的一段文字說起:「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仁義、智慧、孝慈和忠臣,它們在我們平時的語用中都是代表「正面」的詞語,可是任何概念,有正面往往也有它的反面--這是廢話。

  有高就有矮、有胖就有瘦,要對世界形成認識就必須要有分類,有了分類就會有成對的概念,可能是絕對的是非、真假、成敗;或者程度的高矮、胖瘦、大小,這是個大家都知道的常識。

  老子這段話所要說的,除了「概念的對反」外,更重要的是「語境的對反」舉例來說,我們知道「高矮」是對反的概念,可是當我們說:「哇,他好高!」的時候,我們陳述的不只是「高」這個概念,我們同時表達了我們身處的世界。

  就像那句話說的:「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但其實,不只疾風可以知勁草,勁草也可以知疾風。

  換句話說,我們在「定義」某個事物是什麼的時候,我們要先知道自己在哪裡。

  知道了自己在哪裡,身處什麼樣的環境,我們才有辦法定義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知道什麼是荒謬,什麼又才是正常。


  因此,處理「定義」最基本也最深奧的,就是「找到你在哪裡」。

  這樣說好像是故弄玄虛?繼續拿「當今時代,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更重要」來討論吧,上一篇文章說到:延續「因果型辯題」的邏輯,雙方都「有可能」讓文化變得更好,那麼該相信誰呢?

  我們現在知道,問題在於定義什麼是「更好」或者「更好的文化」。

  那麼讓我們來假設一下,假設我們是剛建國的美國,我們沒有文化,沒有自己的文化。而我們又要獨立,和過去大英帝國輝煌的歷史進行切割,因為我們不再是英國人。

  那麼對我們來說,傳承重要,還是創新重要呢?

  或者換個狀況,我們是清末的中國,有悠久的文化和傳統,可是我們正面對列強的侵略,過去的文化我們傳承的很好,當然這麼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未來還得繼續傳承,可是老外軍艦已經駛到港外「大炮開兮轟他娘!」

  這時候,是傳承重要,還是創新重要呢?

  情境就是故事,說一個好故事,就是獲得勝利的關鍵。

  「但是這樣也很空泛啊!」

  「是啊,這是很空泛。」

  在「權衡價值的方法」我提出三個影響說服的要素:找出利益、製造反差還有創造情境。「找出利益」和上一篇提到的「有沒有更重要的東西」是同一件事情,而最後的創造情境,也就是這篇所說的「找到你在哪裡」。

  剩下的那個,就是目前我所能找到最具體的指引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