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貪多嚼不爛。」說的是「量/質」「廣/深」「快/好」的衝突,如果能夠又快又好,那誰想浪費心力在這兒傷腦筋呢?
因此,處理「比較型辯題」的第一步,就是「找出衝突的雙方,設定比賽的主題」。
有時候題目已經幫你想好了,有時候沒這麼好心你得自己去找。例如「當今時代,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更重要」已經告訴你要比較的是什麼,而「菁英移民應該/不應該被譴責」還需要自己去尋找。
有時候,自己沒想法找不到,或者根本看不懂題目在說啥,那就找資料吧。
設定了比較雙方後,我們接著要考慮「有沒有更重要的東西」?
換句話說,就是回過頭用「因果型辯題」的思路再走一次,想想看眼前這兩個衝突的價值,是不是為了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價值而存在。
--貪多,是嚼不爛,但我好歹嚐過味道了。
有時候,這很明顯。就像「當今時代,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更重要」這個題目,不管是傳承還是創新,都有很明顯的目的性--為了讓我們的文化更好。
因此,誰能讓文化更好,就會是個戰場。
這招叫「釜底抽薪」非常霸道,可以順著「充要/必要條件」的連續技使出來:
「有A不必然有B,沒有A也會有B,更何況,B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C!」
這招叫「釜底抽薪」非常霸道,可以順著「充要/必要條件」的連續技使出來:
「有A不必然有B,沒有A也會有B,更何況,B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C!」
或者前面不要求全贏,退而求其次,改成「有A會不會有B,比不出來」也可以。
可是除非對方反應不及,否則我們會發現,延續「因果型辯題」的邏輯,跑完新一輪的攻防後,雙方最後仍然會停在: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都「有可能」讓文化變得更好。
那麼這時候該相信誰呢?
那麼這時候該相信誰呢?
--相信和不相信,背後都會有各自的理由,哪個理由好?
其實,這是「定義」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