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專才比通才更吃的開

正方立論

專才是不是比通才更吃得開呢?這是在討論人才的本質比較的問題。

“吃得開”在國語詞典裡面的意思是“受歡迎”,也就是“吃香”的意思。

因此,今天我們雙方要討論的是:兩種人才發展策略,專才與通才哪一個更能夠幫助我們得到更多更好的機會,以求社會當中的一席之地,

首先,讓我來為專才以及通才下個定義吧:

我們認為,無論是任何領域中的知識與技能,都會因為它的難易程度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等級。

一個人,如果受過基礎教育以及與傳媒經常接觸的話,他對各個領域都具備了基本的知識,但是這個知識可不能幫助他成為一個通才或者一個專才。

舉個例子來說:我知道地球是圓的,我也知道我站的地方是新加坡,不過,比起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通才,我還差得遠;比起那些科學家或者地理學家,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啊。

專才與通才的差別就在於:中級以及高級的知識。

我們認為:專才是社會分工的一個項目之中,他具有高級的知識與技能;通才則是在許多的項目當中擁有中級的知識與技能。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專才是往深度的方向發展,通才是往廣度的方向發展;

專才能以他有限的才智以及精力在一門功夫上達到高級的程度;但是通才總是把他的精力分配到不同的領域,希望在多門功夫中達到中級的程度。

雙方的比較必須先撇開兩種人:第一種人是想通也通不了,想專也專不了的庸才;另外一種人則是在多個領域當中,都可以達到高級程度的天才;這二者都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

專才為什麼比通才更具有競爭力呢?

因為現在是一個高度專業分工的社會,正所謂“術業有專攻,行行出狀元”,在古代的時候,一個老師會教所有的科目,現在至於國小的老師會這麼做;以前所有的考試,學生科目都相同,

現在每一個研究所所考得都不一樣;由於吸引人的項目經常是“僧多粥少”“多個蘿蔔搶一個坑”,因此,誰最具有這項工作所要的能力,誰最專業,誰就最容易出類拔萃,從而取得這份工作。

因此,我要向現場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說:趁你還年輕的時候,多做一些努力,把一門學問學到高級吧。因為這是一個專才比通才更吃香的社會。謝謝!

反方立論

大家好,其實通才與專才早已經是個老話題了,無論是通才還是專才,他們都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不同之處在於何處呢?

在於專才在某一特定的領域裡面能做的更為精深,有更為精深的學識和技能;而通才呢,則在兩個以上的區域裡面有著精深和較為足夠的知識和技能。

而我們說一個通才的核心競爭力就來自於:他對各領域重點的掌握、融會貫通的能力以及一定的人文科學素養。

提醒大家:

通才可絕不是幾項技能的簡單疊加,所謂“萬金油”絕不是通才;

而“吃得開”也絕不是“有的吃”,它應該指的是具有較高社會地位和受人尊敬的成就。

因此比較“誰更能吃得開”就要看清楚:誰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同,誰更有發展的空間。

首先,由於第三產業的發展,社會急需大量擁有人文素養、社會經驗、兼通多項領域知識的通才。中美等國最新職業統計紛紛顯示:計量經濟師、營銷策劃、公關管理、物流從業人員等需要通才的職業才是最受歡迎的;同樣,隨著大中華地區先後加入世貿,全球化的趨勢愈演愈烈,亞洲地區更急需大量通曉各行業、各地區文化、懂得協調整合的國際商貿通才。

其次,在今天的各行業中,中高層職位也越來越需要通才,這些職位需要協調管理和策劃工作,因為他們必須熟悉跟業務相關的各領域知識。雖然專才在企業中也能得到不錯的待遇,但他們如果想再上一層樓,就必須要兼通管理和統籌,比如:軟件開發的項目負責人,不但要掌握技術細節,更要兼通人力管理、資源調配以及系統工程等知識。

最後,在今天社會科技發展的趨勢下,多學科交叉融合是創新的突破點。諾貝爾的334項成果中,半數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取得的,例如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就是物理學、化學以及生物學的交叉結果,達到這種突破,更需要一個能夠兼通多門學科的通才。

綜上所述,通才比專才更適合社會與變化的趨勢(鈴聲),因此通才比專才更適合發展,謝謝。

正方駁論

各位同學、大家好,對方辯友今天跟我們來談的是“吃得開”,講的是社會上的競爭。

我們就來看看社會上的競爭,以這個攝影棚為例,坐在後排的觀眾朋友,你們可以回頭看一下,中間有個方方的位置,那地方叫音控室,昨晚上我們請教值班的音控大哥,那位大哥19歲入行做到現在53歲,一開始的時候他只可以控6個音,音控盤上有上百個按鈕由他來控制,他每多學會一個音,對聲音和節奏的掌握就要多細膩一分,難不難?難!這是什麼?這是專業!所以,那位大哥告訴我們,雖然他已經學了五年,就可以獨立作業,可是他為什麼不花時間去學做燈光呢?因為他說:“經驗差很多、專業差很多。”我們再看看前面這位控制長臂攝影機的大哥,相信大家對他印象深刻,我們昨天也請教他,他告訴我們:同樣是攝像機,長臂攝像機和平推攝像機的操作技巧是大不相同的。攝影大哥對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也是專業。所以,我們想想看,如果我們請教這位大哥:您願不願意撥一半時間去學習一下主持人的儀態談吐,好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呢?相信他的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因為主持人的主持專業可不是一般人用一半的時間和經驗的投入就可以追的上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美麗的主席可是來自於咱們世新大學姐妹校北京廣播學院藝術主持播音系,她可是專業中的專業啊(掌聲)。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這個社會,光是這個小小的攝影棚中,每一個東西都是細膩的專業分工。

對方辯友最後又講到,在這個社會裡我們需要很多東西的整合能力,比如說經貿人才、需要協調的人才、需要懂很多的人才來做協調統籌的能力。好,再回到這個攝影棚,我們來看看這個導播好了,導播也是作為協調整合能力,可是難道他攝影懂一點、燈光懂一點、主持懂一點、控音懂一點嗎?不是!他有他的專業能力的,那個協調統籌能力本身就是一個專業能力。所以說在台灣七個EMBA的執行長都講:在EMBA學的是什麼,作為一個專業的CEO人,學的就是管理專才的能力,這是另外一種專業能力,專得不得了,所以我們不認為這是一種通才。

專才如我們所說的:他是在一個領域上面掌握所謂的高級知識,而通才他雖然沒有辦法在一個領域上掌握高級的知識,可是幸好他在多個領域上掌握中級的知識。那當然對方辯友。。(時間到)

反方駁論

大家好,從對方二辯同學嘴裡,我聽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詞語:“管理專才的專才”,也就是說那台灣的七個EMBA培養的是管理專才的能力,可是我方也調查過,那七位EMBA的校長也曾經明確地說過:“EMBA就是培養通才的”不知對方辯友對此又有何解釋呢?

對方辯友提到了比賽的主席,我還記得主席說過的一段話,她說:“做主席真的很累,因為我要不斷聽導播跟我說什麼,我要留心雙方同學的對話,我還要看計時牌、看攝像機、要看觀眾情緒,我一個人要調配這麼多東西。”主席的話說的很明顯,她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方辯友並不能因為主席坐在這麼一個位置上,她擔著這麼一個名譽,她就成了一個主席的專才。

我們要看一個人是專才還是通才,關鍵要看他具有什麼樣的知識結構。

我們要知道,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但是每個專業對一個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有的專業要求你是個專才,比如說我是學計算機的,可能對計算機來說,它要求你很專。但是對於像秘書或者管理人員,就要求你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你的統籌規劃、文書處理,那就不能是一般人的水平了,必須要具備很高的水平才可以。所以,照對方辯友的觀點,今天沒有一個人是通才了。

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張朝陽先生是搜狐的CEO,他從斯坦福回來的時候,有很多人掌握著比他更尖端的專利技術,可是他的搜狐成功了,其他人卻為什麼默默無聞呢?QQ的創始人馬化騰先生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擁有更先進技術的人不是沒有,可是馬化騰先生卻擁有著更為出色的管理能力和對市場的嗅覺,所以他成功了。還有阿里巴巴的總裁馬雲先生,他上大學時學的英語專業,還去中學教過英語,他為什麼能取得成功呢?為什麼他們在某一個專業領域並不具有特別精深的知識,但他們卻都成為了很“吃得開”的人呢?難道是因為他們長得帥嗎?當然不是。所以 ,對方辯友,今天你們把整個社會想得太簡單了,你們以為一個人只要不斷的專、專、專就可以取得成功,可是社會很複雜,社會對每一個行業的人的要求是多樣化的,所以。。(時間到)

反方總結:

謝謝主席,大家好。讓我們今天一同來回顧一下今天這場脣槍舌戰。

首先,就是對方關於定義的問題,他們的專才和通才的定義十分模糊,似乎給我們一個概念,就是說只要看到一個專字,那麼這個人就一定是個專才了,以此類推專家、專業人士也就成了專才,但事實上我們的社會是什麼樣子呢?

有很多專業例如管理學,它需要我們有不同能力和不同專業的融會貫通,這樣一個特別要求通才的職業,對方辯友因為前面加一個專字,就將其稱為專才,那麼通才在哪裡呢?

就像主席一樣,她作為一個傳媒人士,要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需要廣泛的知識面,像傳媒這種職業,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這顯然是通才,但對方辯友卻因為她坐在主席的桌子上,卻將其稱為專才。

再來說對方辯友,他雖說是學口語傳播專業的,但今天來到這裡的一共有12所高校,是不是各個都是口語傳播專業的呢?是不是按照對方辯友的邏輯,今天站在這個辯論台上的人,只要不是學口語傳播專業的就都是通才呢?只有對方四位辯友是專才呢?這顯然不能被大家認同。

其次,對方辯友願意和我們談所謂高級人才的問題,他們認為要想成為高級人才,必須是專才,這一點我方不敢苟同,比如當一個專家在研究領域中向上突破的時候,經常遇到很大的阻力,此時需要另闢蹊徑,在與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中獲取靈感突破障礙,而且還有很多學科在進入高層次的時候,需要彼此融會貫通,以此來為本學科的創新提供靈感,因此走上高級未必就是專才,愛因斯坦就是通才,但對方辯友卻將他認為是天才。

今天我方在這裡並不想鼓吹通才,也不想貶低專才,雙方都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二者通力合作才構建了今天這個五彩繽紛的社會,但是更要看到的是,社會的發展愈來愈複雜,它要求我們越來越通,一個問題往往會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問題很多而解決問題的答案很少,為什麼當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發生衝突的時候,一個環保者和一個經濟學家會產生那麼激烈的爭論;為什麼當克隆技術出現的時候一個論理學家和一個生物學家也會脣槍舌劍呢?我們需要把視野再放寬一點,知識再廣博一點,來看這個社會,謝謝

正方總結:

大家好,我先來回家對方辯友那最後幾個為什麼。

說為什麼經濟學家要跟一個環保學家要爭論,為什麼一個論理學家跟一個科學家要爭論。這不是很好的嘛?如果我今天是一個通才,我會一點點,一個部分的經濟學,會一個部分的環保學,會一個部分的倫理學,會一個部分的科學,這樣子的話我的爭論有價值嗎?

其實專才我們本身就是因為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了。所以說一個工作,以前一個人可以負責的,現在一個人負責不了了。你看看這個攝影棚就知道了。一個人負責不了了,所以我們要把這個工作切開來,每一個人負責一個環節,因為人很可憐。我們的時間,我們的才情,我們的精力都是那麼的有限。所以我們勢必要在配置我們能力的時候做一個選擇,就是往哪走。我要選擇忍住割捨掉許多其他知識的誘惑,往一個領域上攀登它的高峰。還是選擇在每一個領域上,我先拿到中間的知識。我們要做抉擇的。

有一種人很幸運,他們沒有必要做這種抉擇。像對方辯友提到的愛因斯坦這種天才。他們的能力比我們高很多。我們常人究其一生要在一個領域上達到專才都不一定能夠,有很多一輩子考不上醫生的。可是對這些人,他可以又是傑出的音樂家,又是傑出的物理學家,或者又是傑出的醫生。對他而言不造成選擇。可是這種人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的範圍內。因為我們今天的辯論如果說要有什麼價值,就是在座的各位在人生的選擇中面臨到了這個要往專才走還是往通才走的這個抉擇,我們要告訴他往哪兒走比較好。

對方辯友你也承認了,這個社會分工越來越專精,要在一個環節上做得好非常非常的難,一個19歲開始學控音學到53歲。我們再問他,你是不是最好的。他笑笑,搖搖頭,他不敢說是最好的。其實在一個領域當中往高深鑽的人都會有這種感慨。人生太短,而一個領域又太深。我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上面都來不及,我們沒有辦法分散我的力量。

對方辯友你也說,有些人,在一開始選錯了,他後來想改一改行,可不可以呢?可以。可是這種人我們要提醒他, 如果你這次要改一個專才,一定要把心力專注在你後來選的那個領域上。不要再心有旁騖了不要再往旁邊看了。謝謝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