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超級辯手心得總結

我認為,辯論需要的能力,按照功能來說有立論、答辯、駁論、質詢、總結這五個。按照概念來說有定義、論證和比較這三大項。下面我會從駁論和質詢,也就是攻擊對手論點說起。

小朋友,先學進攻,再學防守。因為破壞容易,建設難啊。

--

那麼進入正題,怎麼進攻?

黃執中學長在橘皮集:首次集訓心得提到,他認為所有論點都可以表示成「因為A造成B,所以A是好(壞)的」的形式,而對於這種形式的論點,我們都有,也只有三種反駁路徑:

一、A未必造成B。
二、沒有A也有B。
三、B不重要。

舉例來說:

對「男人比較累,因為男人要當兵」,三種路徑都能反駁。
一、募兵制下,男人未必要當兵。
二、除了男人,女人也會去當兵。
三、台灣現在都在當爽兵,當兵沒什麼累的。

再舉個具體的例子,這是袁丁學長在03年國辯的駁論:


撇除開頭,他的駁論基本分成三個部分,完全遵照這三個路徑,依次說了成功的未必是英雄,失敗的也可以是英雄,以及成功與否對英雄來說根本不重要(因為成敗不過是相對的概念)

不過看完這個影片,大家應該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好像不能只反駁論點?如果反駁論點就好,那麼袁丁學長最開始那段話的用意是什麼呢?

他是在反駁對方對「可取」的定義,或者說對方提出的判準。

因此我們知道,除了上面三種「反駁論點」的路徑,我們還要學會「反駁定義」才行。

--

定義有兩種,一種是判準,一種是普通的定義。

我們繼續沿用「以成敗論英雄是可取/不可取的」,在這個題目裡面我們有「成功、失敗、英雄、可取、不可取」五個關鍵詞,每個詞語我們都可以進行定義的討論,其中,能夠決定雙方是否論證其立場的詞語,就是判準。

再說判準之前,我們先來看普通的定義。前面說過,所有的論點都可以被簡化成「因為A所以B」的形式,然後我們都有三個反駁路徑,但這都是建立在對方說的A是題目說的A的前提之上的。

什麼意思?舉個例子,這是我在第十三屆海峽賽的小結,題目是「青年人跳槽有利/不利於個人職業發展」。


我的整個小結其實都是在反駁定義,反駁對方對跳槽的定義、有利的定義、個人職業發展的定義,最後剩下一點時間回來重述己方的論點。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反駁的時候,除了反駁論點的三個路徑,我們還可以反駁定義和判準。

只不過,到目前為止,不管是論點還是定義,我們都是透過「舉出反例」的方式來反駁,然而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用「強行打平」的方式來處理攻防,也就是:

「如果對方可以這種方式論證命題,那麼我方也可以這麼做!」

不管是定義、推論、判準還是價值,都可以這麼玩。

下面,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首先是第六屆海峽賽,張哲耀學長的質詢。

題目是「經濟發展優先於環境保護/環境保護優先於經濟發展」。


正方的三個論點:
1.經濟發展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2.沒有人類環境保護沒有意義
3.經濟發展是為了人類的發展
在這個質詢中,他使用的並非前面提到的反駁三個路徑,也就是「經濟發展不是生死存亡的問題」,「還有其他生死存亡的問題」以及「生死存亡的問題不重要」,而是直接使用「強行打平」的方式質疑對方,環境保護不也是生死存亡的問題?沒有人類經濟發展不也沒有意義?環境保護部也是為了人類的發展?

(這也可以說是第二種路徑的延伸,但我個人傾向獨立出來討論)

接著是星辯3.0決賽,胡漸彪學長的小結。

題目是「真情/名利是現代人最渴望的追求」。


在這個小結中,他處理了兩件事情,分別是最渴望的定義,還有追求的定義。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正方說「最渴望的追求是事實判斷」,但漸彪學長並沒有針對這個定義進行攻防,而是直接說「對方的定義是把渴望遮去!」,簡單俐落非常值得學習;第二件事情是「追求的定義],面對正方「鞏固真情的求深不叫追求」的說法,他也是採用「強行打平」的方式,反問那麼「在有名利的基礎上擴展名利也不算追求囉?」來打平正方的論證。

在這裡總結一下,上面說的都是處理「定義」的方式,分別有舉出反例以及強行打平兩種。

接著,我們來討論判準的問題。

--

判準,也就是判決的標準,是衡量雙方是否論證命題的準則。

換句話說,即便定義合理,論證成立,你也有可能輸比賽。有一種辯論技巧,就是承認對方說的都對,但是仍然可以贏得比賽,這種技巧我們稱乎其為「受身」

下面舉兩個例子,首先是第六屆世錦賽表演賽,熊浩學長的申論。

題目是「現實主導世界/理想主導世界」,他是反方一辯。


他並未爭執現實和理想的定義,也不反對正方的任何論證。

他只問一件事情:主導是什麼意思?正方有論證主導嗎?

第二個例子是第二屆海峽賽,黃執中學長的結辯。

題目是「大學生創業利大於弊/弊大於利」,他是正方四辯。


你可以說這是在重新詮釋利弊的定義,也可以說這是在爭判準。

甚至,你也可以說他是在尋找角色,營造情境,劃分戰場,都可以。

重點是他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大學生創業的利益和弊害」到底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對方的推論都沒有錯,但是對方卻不應該贏得這場比賽,這才是我希望大家能在這裡學會的東西。

--

好了,於是到此為止,我們已經學會了反駁論點的三種方式。

它們分別是:
1.定義
2.推論
3.判準

這裡含蓋了前面說的定義、論證、比較這三大概念的前兩項。

對方說「因為A所以B」,這是推論,在質疑推論之前,我們要先確認他說的A和題目給的A是不是相同的,像是前面說的跳槽、個人職業發展。再來是質疑推論,我們有執中學長說的三個路徑,還有從第二個路徑延伸的「強行打平」,像是前面說的環境保護也是生死存亡的問題。最後我們還可以質疑判準,就算對方的定義合理,推論成立,這對論證他方立場也沒有任何幫助,像是現實的影響很大,但是不會有任何主導作用。

接著我們應該要談比較了,但是在這之前,還有幾件事情要談。

它們分別是「反駁對方的反駁」,還有「質詢的技巧」

因為這是辯論比賽,不是反駁就好,你還要反駁對方的反駁,這很好懂。此外掌握了概念,還要懂得如何操作,因此還需要補充這兩個部分。

--

那麼我們就來看「反駁對方的反駁」。

反駁有三個路徑:
一、A未必造成B。
二、沒有A也有B。
三、B不重要。
反駁這個反駁,也有三個:
一、沒有A更糟。
二、有A會更好。
三、B很重要。
由於第三個屬於價值判斷,雙方只能各憑本事,所以我們只看前兩個。舉例來說,假設我們討論的是「有錢(A)就能拍出好電影(B)」,對方質疑,有些電影花了很多錢還是拍得很爛,有些電影沒有花什麼錢也拍得很好,而你也無法拆掉對方的事例,這時候,你也不要灰心。

你可以說,如果那些有錢還拍不好的爛片沒有錢,可能會拍得更糟,那些沒有花什麼錢就拍得很好電影,如果有錢可能就是不得了的傑作了,可見想要拍出好電影還是需要錢的!

更進一步說,你甚至可以反過來質疑對方,怎麼可以如此苛求我們的論證。

我們就拿13年新國辯半決賽,王梅學姊的質詢來做例子。

題目是「網絡輿論/不能提升民主覺醒」,她是正方四辯質詢反方一辯。


她質詢對方的「必然」和「唯一」,其實分別對應了三種反駁路徑的前兩種,第一種(A未必造成B)就是論證必然,第二種(沒有A也有B)就是論證唯一,但是不必然也不唯一,不代表正方就要輸比賽,因為題目只要要求論證「提升的可能」呀!

--

再來是「質詢的技巧」。

這是我在第十三屆海峽賽的質詢,題目是「延長退休年齡利大於弊/弊大於利」。


正方認為政府養老金存在「空帳問題」,因此可以證明現在養老金是虧損的。

換句話說,正方的推論是:因為有空帳(A)所以有虧損(B),然而正方的立場是「延長退休年齡」,因此他們不能只是論證有虧損,還要論證:延長退休年齡可以解決虧損。
因此,對方的論證分成兩個:
1.因為有空帳(A)所以有虧損(B)
2.延長退休年齡(A)就可以解決虧損(B)
於是,我首先確認對方前提(有空帳)以及推論,並且提出銀行準備金的反例,說明帳戶金額沒做實不代表虧損,這是反駁的三個路徑中的第一個。再來質疑對方延長退休年齡不一定可以解決虧損,接著質疑就算有空帳有虧損,只要不是一次領出也不是大問題。最後質疑不用延長退休年齡也可以解決虧損,也就是三個路徑都問了,只是質詢的順序是132而非123。

此外,在質詢對方是否有虧損的時候,我並不是肯定的說「沒有虧損」,而是說資料有衝突,以及「正方沒有成功論證有虧損」,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為這個部份的舉證責任在對方,我並不需要論證沒有虧損,而如果我宣稱沒有虧損,只是多攬了舉證責任到自己身上,反而可能招致評委的反感。

再來,我並不只是問對方「帳戶金額沒有做實就代表虧損嗎?」,還有進一步提出反例(銀行準備今),並且說明背後的邏輯,也就是帳戶金額沒有做實可能是拿去投資,不代表虧損。

不過,最重要的是這個問題的結論,也就是「正方必須證明空帳不是拿去投資才算論證成功」,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也是我認為理想的質詢應該做到,卻往往被忽略的觀念。好的質詢,不能僅僅是提出疑問,還要能提出「合理的論證方式」,然後說明對方的論證還有哪些環節需要補足。

更深入的觀念,可以參考熊浩學長的辩论四讲(二)--辩论中的“未知结构”
總結來說,質詢時應該做到:
1.確認對方推論
2.釐清舉證責任
3.提出論點反駁
--

說了這麼多,我們終於掌握了進攻的基本,我們再來談防守。

怎麼防守?反過來就好了,你知道對方會怎麼進攻,怎麼會不知道如何防守?簡單來說,你不應該先想著要打什麼論點,而應該先想著哪些論點不能打,剩下的,就是論點啦~

我把這種思考論點的方式,稱為以駁代論

藉由這個方法,我們還可以將進攻和防守結合。

舉例來說,這是東吳大學蘇州盃的表演賽,張哲耀學長的質詢。題目是「行善應高調/低調」,他是反方二辯首質正方一辯,也就是說反方一辯還沒有申論,我們還不知道反方的論點。

他在這個質詢中做了四件事情:
1.框定正方論點然後整理成一個
2.釐清高調/低調看主觀的共識
3.建立不做壞事不算行善的共識
4.建立被逼著行善不是行善的共識
第一個是框定論點,這是所有首質都應該做的事情,非常重要!

然後他逐步建立共識,確保對方不會有偏頗的定義,整個質詢基本上都是在建立共識。很多新手往往急於攻擊對方論點,然而這多半是因為低強度的比賽容易出現強弱懸殊的狀況,長久以往容易養成錯誤的習慣,在這裡特別提醒。

在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他做的第四件事情,也就是第三個共識。

他先問「被逼著做壞事是不是做惡」,再反過來問「被逼著做善事是不是行善」,非常漂亮。

不過更重要的是,只要你有足夠經驗,你完全可以猜到反方的論點!

好,再來,這是我在星辯3.0半決賽的三辯申論,賽制是奧瑞岡三對三,算是小結。

題目是「人類更可能被自己/自然毀滅」,對手是恐龍復生隊!


小結開頭,我首先釐清舉證責任,接著重新梳理我方三條論證和反方的質疑。

前兩條,(1)人類力量越來越能抵禦自然,(2)人類力量越來越強自控能力也是,這兩條都遭遇反方的強烈攻擊,只是由於前面已經釐清了舉證責任,所以即使反方瓦解了正方的論證,結果也只會是「我們不知道人類會被自己還是自然毀滅」而非「人類會被自然毀滅」。

最後,才到了我們的第三條論證線,也就是無關乎自然的人心。

當然,結果還是輸了,至於為什麼,就請大家去看周玄毅學長最後精彩的結辯吧。


--

最後的最後,讓我們來看比較。
比較的關鍵在兩個:
1.設立比較的框架
2.跳出比較的框架
簡單來說,你得先給出比較雙方論點的平台,也就是判準。

然後,分別列出雙方論點,梳理場上攻防,並且做出小結。
(也就是說哪些論點成立/不成立,如果成立效力又如何)

接著看哪些論點可以互相利弊抵銷,最後挑選出雙方決勝點。

最後回扣判準,或是提出新的判準來說明雙方論點比較之後的結果。

這是我在13年新國辯初賽的小結,題目是「法律與人情相悖/不相悖」。


小結的前半部分處理的都是「相悖」的定義(判準),先說前提是兩者明確,再說必須是本質衝突,這裡是設置討論平台。接著是拆解對方的兩個論證,以及我方唯一的論點。

最後,提出「法律與人情先後追逐」的觀點將我們的論點扣回判準。

而由於我的判斷是,在我們的判準底下,對方的論點不可能成立,因此並未做進一步比較。

--其實不只這場比賽,13年新國辯甚至是前面星辯3.0的時候,我採用的都是相同的策略。

這種做法當然有其侷限,我也還在思考轉型和突破的方向。

但是做為新手的訓練,我想應該已經足夠,而且操作方式也還算清晰明瞭。

就姑且算是目前階段的小結吧。

--

對了,這篇文章的內容許多部分和我在超級辯手的講課內容有所重複,不過切入角度並不相同,如果是有聽過課的學員,可以相互補足,應該可以獲得更加全面、立體的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