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2002年全國大專辯論會:網聊有聊



  這場比賽,可說是聲名遠播,特別是正方對「有聊」的定義最是為人稱道。

  不過這場比賽,其實沒有這麼膚淺。

  首先讓我們分析正方論點,共有三個部份:其一,網聊存在聊天,所以網聊有聊;其二,網聊具有的開放性和高效性的優點;其三,人性是向善的,網聊展現更多的是人性的善良。

  說穿了,就是一句話:「網路聊天=現實聊天

  換句話說,正方的邏輯是,只要日常生活的聊天「有聊」,那麼網路也就「有聊」,他們只是從「存在、增益、延伸」三個面向來補足兩者的關聯。

  而增益和延伸基本上是相同概念的兩個層次,反駁了增益(減損)同時也就反駁了延伸(壓抑)

  因此,要反駁正方的立論,有三個方向:首先是拆掉兩者間的等號;其次是否定日常生活「有聊」的前提;最後是分項處理正方的推論

  具體來說,該怎麼操作,我想在提出個人看法的同時,順便參考「第五屆華語網絡辯論賽超級聯賽筆試題前十名內容公佈」中各個隊伍的策略,進行統計上的分析。

  首先是拆解兩者關聯

  網路聊天和現實聊天能傳遞的「信息量」不同,因此表達內容的完整性就會大打折扣,信息不完整難以判斷真假,信息不完整難以感受情感--因此,網路聊天和現實聊天判然有別。

  其次是否定聊天有聊

  很多時候,現實的聊天不一定「有聊」,像是打發時間的閒扯,充滿淫聲穢語、髒話連篇的瞎聊,難道也「有聊」?

  最後是分項進行拆解

  如果「存在聊天」就是「有聊」沒有意義,而且如此反方將不可能論證命題;如果有「增益」就是有聊,那有「減損」就是無聊?即使網聊「延伸」人性的良善,那麼有沒有可能「助長」人性的邪惡,或者「蒙蔽」人們的心智?

  採用前兩個路線的隊伍較少,而且許多論述是夾雜在分項拆解中進行,例如切割「網路聊天和現實聊天」後馬上處理「網路聊天的弊病」;或者是以「否定現實聊天有聊」取代拆解「存在聊天」等於「有聊」的定義。

  實際比賽當然不可能每個層面都顧及,如何取捨就是各自的判斷,不過各個隊伍的選擇想必可以作為參考的依據。

--

  不過進行完上述操作後,接下來會面臨幾個問題。

  首先在拆解兩者關聯的部分,需要處理「量變如何導致質變」的問題,換句話說信息量的多寡為什麼會有決定性的不同,以及判斷不同的標準為何?

  因此,這時候的重點在於找出「聊天之所以有聊的理由」。

  同樣的,這個問題延續到否定聊天有聊的攻防,如果聊天也可能無聊,那麼決定有聊、無聊的關鍵何在,也就是有的聊天之所以有聊的理由是什麼?

  在分項進行拆解時也有問題,但是稍微有點兒不同。

  這裡的問題是「網路」和「人心」結合後,有可能往善的方向走,也可能往惡的方向走,那麼該如何選擇要相信哪一方的推論?

  此時我們碰到了兩個非常典型,而且時常相伴出現的價值衝突,它們分別是「快/好」的矛盾以及「物/人」的衝突。

  要快就不好,要好就不快,要如何拿捏權衡是個學問。

  人怕被物奴役,物怕被人濫用,責任在誰又是個難題。

  結合兩者,反方要論述的,就是當「不好(快)」到什麼程度的時候,我們將會失去聊天之所以有聊的理由,以及這到底是誰的責任

  反方想要找到答案很簡單,正方要反駁也很簡單。

  反方會說,真正重要的是「真實的情感」,這恰恰是網聊所犧牲的。

  正方可以說,卻是網聊讓我們敢於表達「真實、沒有偽裝」的情感。

  那麼誰說得對呢?

  老問題,當然只會有老回答:看看我們在哪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