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如何拆解資料

大底來說,拆解資料的方向有四個:1.定義 2.測量 3.樣本 4.推論

直接用例子來講比較好懂,就拿十三屆海峽賽打過的題目「青年人跳槽有利/不利於個人職業發展」來說,假設正方有份資料是這樣說的:

「我們採訪多位成功人士發現,他們都是在跳槽之後,獲得了更好的薪水」




首先,是質疑定義,就這個題目來說有三個部分,第一是質疑這些人真的是「跳槽」嗎?還是他們把「創業」或者「轉行」也算了進來?第二是質疑他們跳槽的時候是在青年的時候嗎?第三是質疑獲得較高薪水是不是就等於良好的個人職業發展?

再來,是質疑測量方式,這部分我還沒有找到一套可以簡單操作的判斷流程,只能倚靠經驗,像是「七成獲得較高的薪水,那剩下三成呢?為什麼只比數量而不是看平均?」或者「獲得較高的薪水是短期還是長期呢?會不會長期的薪水成長反而更低呢?」不然就是「也許他們不跳槽,薪水也會提高,他們會不會只是用跳槽取代原本的升遷呢?」

接著,是質疑樣本,這個道理很簡單,就像「監獄裡的犯人都是無辜的,嫁入豪門的女孩兒都是真愛」,曾經跳槽如今成功的人會不會也同樣基於某種原因,不願承認(假設)跳槽是個失敗呢?

最後,是質疑推論,也就是因果關係,這份資料頂多只說明兩者相關,卻沒有說明因果,也許不是跳槽之後獲得更好薪水,而是有能力跳槽的人,獲得了更好的薪水,真正讓他們個人職業發展順遂的因素並非跳槽。

--

不過雖然說有這四個方向,但比賽的時候時間有限,不是每個都非問不可,也不是按照順序來問。通常定義的問題,會是獨立在資料之外先成為共識,而對方的資料如果違反共識,直接向裁判點出之後就不用再討論了。

而質疑測量方式,通常是你有「更正確的資料」的時候才會問的,不然你問完之後,對方大不了說:「好吧,我的資料數據不完美,但至少我有資料你什麼都沒有啊~」那會很困窘。

最常用,也最有效的還是質疑推論,因為這是從根本的否定對方資料的用處,或者說,承認對方說的都對,但是對論證他們的立場沒有幫助--某種程度來說,這也算是種受身吧。

至於樣本嘛,其實很少被拿來問,因為大部份比賽沒得檢證資料啊!就算可以檢證資料,除非對方傻了,否則通常會自己排除取樣有問題的資料。但是也別因此就否定檢驗樣本的重要性,也許你運氣好抓到對方疏忽,那就賺到了。而且有時候,在你真的不知道怎麼質疑對方資料的時候,搭配點口傳技巧,你會發現質疑樣本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